医药本科跨专业挣扎申请教育学博士的点点滴滴

学员背景

  • 原学校:浙江大学
  • 原专业:药学
  • GPA:3.06 | 4
  • 背景提升:如何提升背景?
  • 主要经历:
    独著A&HCI/SSCI 索引论文3篇;独著Nature子刊一篇 (2022 IF=68.164)
    海外经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科研生(2019),新加坡国立大学科研助理(2022-2023), 南洋理工大学科研助理(2022-现在), 清华-伦敦政经暑期学校 (2017)

录取项目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浙江大学本科(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硕博连读(教育学院)

申请背景:低GPA (3.06/4)+跨专业(药学->教育学:教育史+科研政策)

 

我是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Ethan,主攻教育史与科研政策方向,地理范围上主要聚焦/涵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本科期间,我这浙江大学医学部读书,当时GPA比较低,是3.06/4。跨专业申请和低GPA申请的经历一度让我的申请季非常挣扎,但也正因如此让我希望分享自己的曲折经历,希望能帮助到相对来说背景不是那么优秀但是不愿意放弃的同学。

申请攻略:

对于文科同学来说,自己感受到中西方之间的学术文化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时至今日,监管中国学者已经能在《自然》《科学》上频繁发表著作,但在《美国经济学评论》《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历史学评论》等文科顶刊上仍然较少发出声音。

这里面固然有意识形态等客观因素存在,但是国内的文科环境对于我自己来说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切身贴合的选择,而且加上国外的奖学金相对有助于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因此自己选择了出国求学。

留学之前自己简短在杭州市政府下属单位工作过一年半,当时疫情期间国际交流的困难、中美关系的变化让我在选校时更多的关注留学国家、留学目标院校与中国大陆的良好关系。因此,有着中立(或者略微亲中)标签的新加坡变成了我的首要考虑目标。

南洋理工大学的公共管理教育以“市长班”闻名大陆,在机关工作中我也对相关事迹略有耳闻。当时,许多中国政府的工作人员选择去南洋理工大学公管管理研究生院深造,自己的工作经验也让我对公管、公共政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深造愿望。因此选择了南洋理工大学公管研究生院作为尝试申请的目标。

对于跨学科的申请人来说,新加坡的学校对于转专业申请人更为友好,而且也不强制需要业内教授出具推荐信。南洋理工大学作为理工科院校,其文科又在科技政策、科技社会学、科技历史方向比较知名,对于科技背景的本科学生继续深造是一个可能的选择。此外,由于我的硕士申请在一月入学,所以也没有考虑其他选择,最后来到南洋后临近硕士毕业前又申请了本校的博士,顺利继续深造。

如果能够选择的话,我建议各位同学将申请的最佳时间安排在意向入学时间的一年之前。现在一些好的高校普通截止日期较早(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八月入学的博士项目有时候在前一年的十月中旬就截止了申请。时间规划方面,建议再提早半年(提早一年半)开始准备材料、完成相关考试、并进入套磁/联系老师的环节。

与多数理工科导师一锤定音的申请环境不同,文科的申请博士像是一场博弈,需要说服招聘/申请委员会的每一个人,有点类似于国内机关部门招聘3-4年短期临时工的场景:有人靠实力,也有人靠人脉,但多数人是两者兼有。

尽管身处教育学院,也长期关注高等教育与科研系统的运作机制等学术议题,但是自己迄今为止仍然对学术界招聘的运作模式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现在有太多干扰的噪音(即无效信息)影响我们对于博士生录取流程的客观判断。但是在我读过的文章中,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现波士顿学院lynch教育学院院长Stanton Wortham教授的观念其实是非常中肯,点出了一定内幕:

“通常会有一个或两个举足轻重的人对谁将被录用有重要的发言权。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有一个或两个举足轻重的人有能力一票否决任何候选人。但是通常也会一个或两个或三个人拥有重要的发言权。

因此,你需要弄清楚这些人是谁(很可能是招聘委员会主席)。当然,这所学院或大学中可能还会有其他人对谁被录用有重大发言权。你需要对这些人是谁或者大学中的相关派系有了解。这些派系可能是方法论的派系:一方崇尚某种方法论而另一方极力反对。

也有可能是理论上的派系:一方极力支持某种理论而另一方极力反对。他们两方都有发言权,并且他们都在争取符合自己特定利益的人。因此,你应该竭尽所能,通过你能想到的任何渠道来获取有关招聘的派系的信息:你可以联系在这所大学工作过的任何人,在这里读书的学生,在这所大学待过的你的朋友。务必弄清楚你需要关注的那个对于这份工作举足轻重的人是谁。”

与国内的考试体系不同,面试为主的选拔策略存在许多学术政治因素、偶然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对于文科而言这尤其适用。最终被录取的人必须符合一系列的条件,而这些条件是相当偶然的。

录取委员会可能会进行讨论,不同派系的人可能会就候选人展开争论,最终可能会达成妥协。最终的候选人可能在面试中的30分钟内确定,甚至在面试之前就已经确定了。面试官不录取你并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而是因为录取本身就是一个偶然的过程。可能有很多优秀的候选人,而你所拥有的背景和技能的任何组合都不一定是他们所需求的。

你最应该做的是尝试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可以胜任目标院校/专业/课题组需求的候选学生,并且努力对那些拥有较大话语权的人保持敏感,迅速识别他们并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你在未来能成为他们喜欢的学生。

了解了博士申请面试、选拔的机制,其实也就不能准备我们的申请材料:其核心便是让你未来的师长认可你的材料,甚至说是“喜欢”你的材料。

在过去的申请中,我自己来说相对独立,因为坚持内心的学术爱好、兴趣和标准,没有刻意往意向导师的方向靠拢,现在回想起来是一步险棋。

因为多数时候,在世俗意义上,你都需要和意向导师、和申请院校/项目的学术专长存在重合,形成协同效应,而这恰恰是需要在申请文书当中体现的。

奖学金方面,疫情以来,文科经费严重短缺。并且,现在新加坡的高校英国化严重,文科院系(除了商科或者心理学等实验化文科外)自费读博、半工半读(全职RA+兼职PhD的模式)已经成为主流。2023年以来,新加坡又开始限制中国人博士生奖学金得主比例不超过35%。因此,还是建议大家量力而行,准备好自己的奖学金申请策略,多多考虑外部奖学金(比如CSC奖学金等)渠道。签证方面,新加坡签证较为简单,今年(24年)春节开始已经对中国面签,因此不多赘述。

对我来说,我的主要困扰是转行跨度过大。本科和硕士分别在医药和公管领域取得学位,硕士申请的项目则是教育学院主导的跨学科项目(自己的主攻方向是教育史,同时在科研政策方面保留有兴趣)。因此,自己的最大难点是如果编织好属于我自己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学科认同,说服招聘委员会的成员。

其中一个要素是相关课程的课程学习结果和授课老师的推荐评语。当时自己有幸产出了一些微小的出版物,虽然并非亮眼,但是对转专业的同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推手。当然,关于出版物的意义争议颇多,也有知名大学偏好“白纸”,即偏好没有任何出版物的申请人(因为西方最头部学校或许认为要发就要发最好的刊物,发的早发的快并非值得鼓励之事),不过亚太地区则有自己的科研文化和地域国情。

总的来说,如何适当的展示自己,需要和资深的前辈们多多请教。这并非“包装”、“推销”自我,而是避免因为学术科研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必要误解,传递给招聘委员会更加积极、职业化的学术讯号,让他们知道你能理解彼此的文化、语音、工作方式。此外,由于自己是申请本校的博士,在这方面,相关专业教授的推荐信起来巨大的作用,自己也一直非常感恩。总的来说,自己的一路弯弯绕绕,虽然并不顺利,却提供了更多曲折但有参考意义的经验。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就读体验:

为何选择该学校和专业

因为在南洋理工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习,所以自己的主要目标是能在硕士毕业前无缝衔接转为博士,以尽快的速度走上研究的轨道。同时,因为自己兴趣、过往科研背景过于宽泛,涵盖了历史学、教育学、公共政策三个赛道,同时由交叉了理工科的学术训练背景,所以更希望得到一个相对包容的环境。

而在我攻读的项目中,人文学与社会科学共同合作,恰恰提供了一个我所希望的学术环境。

校园生活

总体来说,课程设置相对灵活,总共博士期间需要上四门课程,硕士期间如果在新加坡就读或者读过课程名称非常相近的科目,可以免去一门课程。

对我来说,整个课程设置包含三门课程,我们能在近100门学院的开设课程中自由选择,但也需要与导师随时讨论,避免天马行空。这些课程包含了博士课程,也包含了硕士课程。从百人大课到五人小课一应俱全。教学体验非常完美,也留出了足够时间供我科研。

校园资源方面,对于中国研究/亚洲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友好,图书馆设施齐全,中文原始资料(一手文献)丰富,学术活动中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中国大陆的高校研究人员。

 

社交与文化适应

与当地、国际学生的互动总体来说局限在硕博士研究生层面内,和本科生互动不多,而且新加坡普遍娱乐缺乏,对于向往和外国(西方)文化深度融入的学生来说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同时属于东八区和华人文化圈,你也可以花费最少的时间适应当地文化,尽快投身于科研和学习中。

实习和工作机会

在我留学之前,我曾在杭州市政府下属单位工作了一年半。那时,疫情使国际交流变得困难,同时中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让我在选择留学院校时更加关注留学国家与中国大陆的良好关系。因此,新加坡这个中立(或略微亲中)的标签成为了我的首要考虑目标。

来新加坡之后,目前学校禁止奖学金得主在奖学金之外额外进行实习(也有同学偷偷跑出去做),所以个人实习经历相对单白。

生活和成本管理

新加坡地区非常安全,深夜外出,或许女生单人出行完全不需要担心。但是最近生活成本上涨严重,租金房价已经能勉强压住香港一头,衣食住行方面也不便宜。学校的文科奖学金目前每月在2500新左右(也有人拿校长奖学金等更丰厚的奖学金),现在看来除非抽中校内宿舍节省租金,否则难免基本不够花,需要提前做好财务管理和节省技巧。

预约咨询

提交后,我们将于1个工作日进行电话回访,请确认您的咨询需求

每天一点留学干货分享
有任何留学问题
扫描二维码进行咨询
英国高校简介、留学疑问

Online Time

客服7*8H在线

在线咨询( 客服7*8H在线 )

咨询热线:029-87594628

留学咨询( 客服7*8H在线 )

选校定位( 客服7*8H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