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教育博士亲身体验 | 对Memory(记忆)的理解以及中外教育带给我什么?

Tina 2018-02-09  14:35:40 2073 分享


 “留学是一个知识和心性共同成熟的过程,在留学的过程中,学术能力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加,眼界得到开阔。但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批判的思维、自立自强的心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在我看来是比知识更珍贵的财富,可以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变得更加独立,独立地做学术,独立的思考问题,独立地生活。”

 

—-摘自2016年某日我的日记

 

中外教育差异这个话题好像从我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从个人的角度,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由于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强,但在西方国家往往相反。学生被要求去总结、反思甚至批判过去学者、自己老师和同学的观点,鼓励产生自己的观点,鼓励知识的挑战。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我觉得我是比较依赖老师和课本的,不会的问题喜欢问老师,喜欢从课本里找答案,喜欢给题目简单粗暴的判定为“会”和“不会”。但现在细细想来,其实无论是什么问题,“会”和“不会”的划分都过于粗鲁,因为其实介于“会”与“不会”之间,还有很多个阶段。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即使答不出标准答案,也可以因为写出了几步得了几分。即便如此,我在当时也是重视结果大于过程,看的更多的是这道题能不能全做对,而很少去反思这个题涉及哪些知识点甚至解题技巧,哪些步骤是最容易也是最应该得分的。没有去思考过最适合自己的“答题模式”,即在拿到一套卷子时,什么样的题目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解答可以让自己保住对于自己来说的“底线”分数,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让自己冲高分。我也没有想过,每一个学科,不同种题型,不同的考试难度,我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对于自己来说最大的机会是什么,最可能入的坑又是什么。

 

也许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和我一样,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那时候的我好似花费了很多努力和时间,有效果,但效果却不和自己努力完全成正比。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数字量化,我觉得可能我花在读书练习做题的时间占有80%-90%左右,总结的时间可能只占到10%-20%。

 

我觉得在英国学习给我的最大的一个收获,与其说是学了很多很多知识,不如说让我的脑子变的更加清晰了。三年多来,我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地方,也反复思考过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接收新知识。在学习的时候会变得更加专注,花更多的时间在总结和反思上,比较少的时间在机械地学习上。用简单的话来说,在中国的学习我更重视结果,在国外的学习我会更重视过程。

 

 

Memory&记忆

 

当今天回过头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开始和之前学过看过的有关memory(记忆)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大家原谅我的思维和笔头过于跳跃。当从cognitive(认知)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的过程时,发现很多所谓优秀的学习方法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通俗来讲,memory(记忆)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说是三个阶段,从表层到深层分别为:

(1) sensory memory 感觉记忆

(2) short-term memory (working memory)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3) long-term memory 长时记忆

 

具体说来,sensory memory(感觉记忆)又叫我们熟悉的瞬时记忆,这种记忆是感觉滞留表明感觉信息的瞬间贮存。作为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通过感官获得信息,这一信息首先在感觉记忆里贮存,所贮存的是一些有限的初步的信息。这种记忆的贮存时间约为0.25秒至2秒。要想进入下一个阶段即short term memory(短时记忆)的阶段,必须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attention(注意),即必须要意识到信息的存在。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学不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压根没看到没注意到。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大三时候的一门专业课考试,那门考试全班的成绩好像都很差,原因并不是题目太难,而是老师考了很多隐藏在课件“深处”的细节(例如注释里面的内容)。而这些细节对于我们这群只喜欢背黑体字的同学来说,即使有sensory memory,也都会转瞬即逝。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使用更容易产生感官刺激的学习材料,更容易让我们产生attention。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给小孩子看卡通绘本,而不能只给他们看黑压压一片的文字。黑压压一片的文字激不起他们的attention,后期下再多其他的功夫也没有用。 那么我们作为成年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课程/技能之初,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能让自己坚持下去。比如如果发现自己更喜欢看慕课一类的在线课程大过阅读文字,就可以多观看视频进行学习,而非抱着书本啃来啃去。

 

 

信息进入到第二个阶段short-term memory(working memory,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后,大脑的不同部分会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分工合作。其中,占中心领导地位的叫central executive(中央执行系统),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领导,统筹调控着整个short-term memory的进程。在central executive下有三个部门,分别叫做phonological loop(语音回路),visuo-spatial sketchpad(视空间模板)和episodic buffer(情景缓冲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phonological loop(语音回路)管跟声音有关的信息,visuo-spatial sketchpad(视空间模板)管跟视觉有关的信息。由于信息在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声音信息或视觉信息,而是多模态信息的组合,所以episodic buffer(情景缓冲器)的作用就是可以把整合了的情景或场景保存。由于系统间的信息的编码形态是不同的,情景缓冲器正好可以为这些信息提供容量的有限的平台, 让它们在这里实现信息的编码。

 

说了那么多看似很复杂的概念,其实它跟大家的生活最近。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较弱而产生的。例如,我们再读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籍的时候,经常感觉虽然什么都读懂了,但好像到最后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举一个更贴切的例子,我们在做英文阅读的时候,如果先读完文章在做题,往往在做题的时候会感觉一头雾水,不知道之前看的文章到底讲了什么。这些例子都表明了我们的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并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保存时间很有限,通常是15-30秒,最长不超过一分钟。记忆的容量大概在7±2个左右,也就是说一般正常的成年人短时记忆的单位在5到9个之间。人的工作记忆容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出生到30岁左右,是上升趋势,之后就开始逐渐往下走。

 

long-term memory(长期记忆)是能够保持几天到几年的记忆。想要将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主要的途径有三个:encoding(编码),storage(储存),retrieval(提取)。

听起来很抽象的三个词其实有很具象的含义。首先encoding(编码)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把新接收到的知识/信息和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信息联系起来进行重组。如果新信息和已知信息是一致的,则新信息则主要充当”补充“的作用;如果新信息和已知信息是相互冲突的,则大脑将对信息进行核查和进一步筛选。例如当我们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我们之前已经知道“date”有日期的意思,那么在学习这个单词新的含义如“约会”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积极地encoding(编码),将两种含义联系起来,则可以对这个单词的多种含义加以理解、学习、巩固和运用,在之后不同情境下遇到date这个单词都可以做到灵活处理。

 

storage(储存)顾名思义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retrieval(提取)的过程可以简单分为recognition(识别)和recall(回忆)。也就是说,我们接受过的信息是否能在它再次出现时可以被认出来,又是否能够主动地想起来并运用这些信息。如果还是拿单词举例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学会了的单词,再次见到还是忘记了它的意思,或者即便知道它的意思也忘了它的用法。这时可能就是encoding或者storage阶段出现了问题。

 

讲了这么多,回归学习本身,不得不提到昨天看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提升孩子的工作记忆,看完后很有感触,觉得很多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孩子身上,也可以被我们所用。例如学会抓关键信息的技巧——压缩信息。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善于提取关键信息。在阅读完毕后,可以试着回忆题目讲了有哪些关键信息,需要我们做什么。同样,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多注意关键的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除此之外,想要做到上面提到的encoding(编码),就需要养成把新信息和已有信息建立联系的习惯。这种做法不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的知识,还能通过不断练习,逐渐养成联想的习惯,在以后每次碰到新信息新知识的时候,会马上去理出它和自己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信息长久地储存到long-term memory(长期记忆)中去。

 

在我看来,记忆绝对属于硬能力之一。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不再把记忆看做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不仅仅把它看做认知层面的东西,更能让它和我们的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在训练记忆力的同时,尊重记忆的规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回归我眼中的中外教育,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国内的教育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好的学习基础。相比之下,国外的教育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让我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着不断挖掘“学习的魅力”。

 

愿你的学习之路更加顺利,有好笔头,也有好记性~

 

作者:张丹阳 


剑桥大学教育学在读博士

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语言学&教育与科技双硕士


东北大学新闻系出身

好奇语言(还有音乐旅行吃吃喝喝)的

教育学博士

 

 

 

分享到     

上一篇:考文垂大学中国学生专属奖学金,高达£15,000!!

下一篇:英国最牛电影学院,致看完《红海行动》想学电影的你

1.WordSunny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WordSunny的原创文章 ,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WordSunny", 不尊重原创的行为WordSunny或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WordSunny编辑修改或补充。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邮件:2396438797@qq.com

Online Time

客服7*8H在线

在线咨询( 客服7*8H在线 )

咨询热线:029-87594628

留学咨询( 客服7*8H在线 )

选校定位( 客服7*8H在线 )